江苏"河长制"走过十年:水危机催生中国"治水样本"
中新网江苏新闻3月30日电 (记者 朱晓颖)无锡蓝藻爆发引发水危机事件,倒逼江苏率先探路“河长制”。对如何治水,水网密集的江苏,有着痛定思痛的感悟和决心。对别地还是新鲜事物的河长制,在其“诞生地”已探索运行十年。其做法、经验,成为中国水系治理的“样本”。

“水缸子”由“首长负责”
河长来治能否“河长治”,关键在解“九龙治水”之困。
在江苏省水利厅的办公室里,水资源处处长季红飞向记者回忆了“河长制”在江苏是如何诞生的。
2007年春夏交接时,天气开始变热。在五、六月不长的时间内,无锡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,引发了无锡全市自来水污染、供水危机。
“刚开始,还没有搞清楚,是什么原因导致蓝藻爆发,污染源是不是搭15条主要入湖河流‘便车’进入太湖的。”季红飞说。
“过去的河湖治理是分割的,各管一摊。有些事没人管,有些事却抢着办。”在有多年实践的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劲松看来,治水绝不是某些部门、层级的事,必须联动,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,必须由更高一级的领导干部牵头,负起责来。
2007年,无锡市探索实行了以水质达标为目标的河长制。
2008年,江苏将河长制扩大到省内太湖流域。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实行了由省市领导共任河长的“双河长制”。
去年,河长制在更大范围内升格为“高配版”。中央决定全面推行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河长的河长制:明确“水缸子”由党政一把手负责,即对所辖区域河湖管理保护负总责。
“江苏有10万条河,每条都要有河长。”张劲松介绍说,新的河长制将覆盖全省村级以上的10万多条河道、137个湖泊和901座在册水库;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已全面落实五级河长,省、市、县、乡四级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办公室,涵盖了所有水域。

“河掌柜”抵治水“最后一里”
周末傍晚,下起小雨。南京闹市区人车往来,喧嚣热闹。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中央门街道工委书记翁晓泳打一把伞,沿着中央门街道金川河岸巡河。
这片区域共有5条内河流经,总长约7公里。沿岸坐落着央企、高校、医院、酒店、居民区,人口密集。翁晓泳兼任了中央门街道的总河长。
“原来是违建的地方,在河道整治时全部拆除了,建成亲水步道;主流清淤后水质改善,没有了明显异味。”他一路走,一路盘点半年多来的巡河心得:“黑臭在水里,根子在岸上,最难抓的还是那些可能存在的偷排行为”。
“自从被冠了‘河长’头衔之后,担子很重,精力有顾不过来的时候。”一本密密麻麻的《河长工作日志》,百余人不停刷屏的河长工作群,每周至少巡河“一万五千多步”,这些构成了他河长工作的日常。
基层河长办的工作也不轻松。南京市鼓楼区河长制办公室的张强告诉记者,单位建立了“鼓楼区街道两级河长群”,并开通“小鼓治河”公众号,每天推送着河长履职的最新动态。
“各级河长认河、巡河、治河、护河……每次巡河,都是一次‘回头看’,及时发现问题,不断解决”,张强感慨。
庞大河长体系接入“最后一公里”、河流“毛细血管”的末端治理至关重要,这些都将影响最终治水成效。
张劲松介绍说,江苏仍在完善河长制,一是推进治理“一河一策”,健全完善省、市、县、乡河长考核制度,二是对那些小微的、甚至叫不出名字的水体,都要实现居委会主任或村长做河长的“责任兜底”,力争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。

“民间河长” 成治河“生力军”
本月,南京金川河刚刚迎来一位“企业河长”。至此,金川河上的“民间河长”达到10位。
由于金川河流经市区时,从香格里拉大酒店门前“路过”,酒店总经理林爱芬从南京市鼓楼区接过聘书,成为南京第一位“企业河长”。
水清石见是酒店“门面”。最近,林爱芬带领员工捡拾岸边垃圾,拟定了10多条“护河指南”细则。
“高配版”河长制客观上存在“河多人少”的矛盾,“民间河长”便成了治河“生力军”。
在张劲松看来,企业河长、乡贤河长、技术河长、社会河长、民间河长等等,无论何种身份,都是对“河长群”的重要补充,最终是为实现河长在江苏的“全覆盖”。
以城市内河众多的南京鼓楼区为例,目前“区、街道、社区、志愿者”四级河长制工作机制形成。除了18名区级河长、13名街道级河长、70名社区级河长,当地还聘请了57名志愿者河长、84名社会监督员,参与区域河长制管理和河道管护监督。
翁晓泳计划继续“招募”企业河长帮忙。周末晚上巡河临了,他不禁感言:“全民都重视、都参与,我这个河长就好当了。”(完)